C聖 發表於: 18 十月 2006 02:55 am 文章主題: 我運用隔離缸的經驗(一)—隔離時機
運用隔離缸的五個時機
一、加買新蟹時
理由:避免風險與適應環境。以我個人經驗,其實寄居蟹死亡率最高的時期,就是買來的二、三個禮拜內。因為它可能先天上在攤位就比較虛弱了,又要適應新環境,而且放入缸中時,舊蟹都會靠過來打架搶殼,此時新蟹死亡的機率將大增。所以有新進的蟹蟹進來時,第一天都先放在與主缸相同環境但較小的隔離缸內,此時也可以順便放貝殼讓它換。每一隻新蟹放到隔離缸時,幾乎都會有鑽沙的舉動,甚至躲進沙中數天後才鑽出來,這也是常見的情形。大概隔離數天後,覺得適應沒有問題時後才放回主缸較妥。
二、嚴重斷腳時
理由:避免進一步傷害與脫皮將加速。近來發現,不管其體型大小,因打架斷腳的寄居蟹,其脫皮速度會加快非常多,甚至是短期內脫皮二次。故為了它們可以在安心的環境下脫皮復原,故1.斷二隻腳(含)以上。2.斷大小螯中的任一隻,都建議隔離飼養,若處理得當,寄居蟹會很快的復原。
三、.(被)搶殼或裸體時
理由:讓寄居蟹背適合自己的殼是最為妥當的,否則死掉的可能性很高。被搶殼(含互換的情形,因那換絕對不是兩隻蟹約定好互換,而是暴力造成的)時,隔離揹較差殼的那隻,缸裡面放比較好揹的殼,例如鳳螺與蠑螺(不含南非蠑螺,因為我覺得不是很愛揹),讓被搶殼的那隻自己找合適的來揹,免得壓力過大而死。反過來講,若是一個經常攻擊其他蟹的個體,更應該趕快將它隔離飼養,然後給其較好揹的殼,通常會一直攻擊其他蟹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揹了不適合的殼,所以殼是否美觀真的不是重點,讓它們自願去揹合適的殼,對缸內的任何一隻蟹才一種生命的保障。至於裸體,則是很嚴重的事,必須給個好環境讓他有機會復原,並給予最好揹的殼(輕的最棒)讓他自己揹。
四、活動力不佳時
理由:表示健康情形不好,為避免其他蟹干擾而造成加速死亡。活力的判斷標準:
1.「觸鬚擺動速度是否快速」。
2「.寄居蟹的位置」。如果看到一隻寄居蟹連續兩天都待在同一個地方(通常是角落或是隱密處),就要特別注意那一隻了。
3.「出殼探頭速度」,把寄居蟹抓起來又放回去,如果它很快的就鑽出來,代表活力不錯。如果等很久都還不出,代表活力甚差。
4.「輕輕撥動步行腳」。寄居蟹縮起來時,可以輕撥它們最外面的兩隻腳,也就是左邊的步行腳,如果發現抗拒的力量很弱(正常來講,輕撥是搬不動它們的腳的)時,就要特別注意那一隻了,這是很危險的預兆。
五、脫皮(殼)前
理由:避免無謂的脫皮干擾,增加脫皮成功率。
1.大家都知道脫皮對寄居蟹而言是件大事,所以我們要幫它們安然度過這段期間。脫皮前的寄居蟹常常在找一個獨立、安靜的空間;脫皮中的寄居蟹則忌諱受到干擾;脫皮完的寄居蟹則需要一個硬化甲殼的時間。以上這些在廣大的野外都是很容易做到的,但我們人為飼養下,通常是一個小缸內養了複數甚至多數的寄居蟹,控制不慎時,數量超過飼養缸所能承受的極限是很常見的,結果造成寄居蟹不易找到不受干擾的環境,而導致脫皮不順死亡。除了數量上控制不慎的情形,也常聽說有剛脫完皮的寄居蟹,被其他寄居蟹攻擊的情事,或是其舊殼被吃掉的憾事。再來就是甫脫完皮的寄居蟹需要一個時間硬化,通常其自己從沙中鑽出時,可能還要約莫3~7天才能完全硬化,此時若與其他蟹一起共處,若被搶殼可能就有被打斷腳的可能。
2.容易整理環境。保持飼養缸清潔,是確保寄居蟹生命的當然要素。可是若是有寄居蟹在沙中脫皮,清理飼養缸就會顯得礙手礙腳,嚴重的還會影響寄居蟹脫皮。如果事先將要脫皮的寄居蟹移往他處安心脫皮,就可安心的清洗主缸,不但確保脫皮的寄居蟹不受干擾,更能維持主缸裡寄居蟹的生活環境的整潔,一舉兩得。
先po這些,剩下的往後再打上來。
以上都是自己個人飼養的經驗,不是什麼經過科學驗證的鐵則,只是給大家做個小參考罷了,希望不要見笑
有什麼問題可以聊聊,也許下次一起打出來
ps:另外我比較習慣稱脫殼為"脫皮",因為可以使新手比較不會跟"換殼"或"離殼"搞混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