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據2008的論文< 形態與分子證據闡述陸寄居蟹屬(Coenobita)之階段性陸棲演化與物種分類鑑定 >,Coenobita pseudorugosus也有分佈於台灣。Coenobita pseudorugosus和灰白陸寄居蟹(Coenobita rugosus)的分別在於其左螯腳的形狀和雄性的生殖器。但是,Hung對Nakasone的這兩點描述有異議。第一點是螯腳和其他胸足在脫皮後,形狀會因應所背的螺殼形狀不同而有所改變 (Greenaway, 2003),所以很難以這一點來分辨這兩種物種,另一點就是雄性的生殖器,兩者的分別是相當小,尤其幼體更加容易使人混亂。
關於Asakura (2004) 所紀錄的Coenobita pseudorugosus,那張彩圖描述很可能是Coenobita perlatus幼體,而不是Asakura (2004) 相信的Coenobita pseudorugosus。主要原因是螯腳和前甲的顏色和Nakasone (1988) 所描述的不同; Nakasone (1988) 的個體呈深褐色,但是Asakura (2004) 的是鮮艷的橙紅色,像Coenobita perlatus幼體。在研究期間,我們從印尼收集的Coenobita pseudorugosus個體和Asakura (2004) 在馬爾代夫的個體十分相似。經我們的鑑定,我們相信那些個體是Coenobita perlatus幼體。
經我們的物種界定分析後,我們可確定Asakura (2004) 把Coenobita perlatus幼體誤判斷為Coenobita pseudorugosus。
還有,Nakasone (1988) 提出以螯腳掌部來分別Coenobita pseudorugosus和灰白陸寄居蟹(Coenobita rugosus)。Coenobita pseudorugosus的螯腳掌部呈深褐色,沒有明顯深褐色斑紋,而灰白陸寄居蟹(Coenobita rugosus)的螯腳掌部則明顯深褐色斑紋。但是跟據我們沒公開的人工養殖資料,由相同灰白陸寄居蟹(Coenobita rugosus)雌性所孵出的幼體,同時顯示了兩種形態,一是俱有灰白陸寄居蟹(Coenobita rugosus)的螯腳掌部特徵,另一是俱有Coenobita pseudorugosus的螯腳掌部特徵。所以我們認為Coenobita pseudorugosus並不是有效種,而只是灰白陸寄居蟹(Coenobita rugosus)的同物異名或變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