脫皮(又稱脫殼*),對陸寄居蟹來說是性命悠關的事,一次的脫皮失敗,足以致命。
*因為有很多人會搞錯「脫殼」和「離殼」,一說「殼」就以為是背著的「螺殼」。坊間大家又慣常用「脫皮」,所以網站把以前寫的「脫殼」改為「脫皮」。
陸寄居蟹是節肢動物,除腹部之外,整個身體也被披著甲殼。牠們的甲殼堅硬,雖然能保護身體,卻限制了牠們的成長。陸寄居蟹在成長過程中一定要經歷脫皮,即是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脫去舊甲殼(舊皮)(脫下來的舊甲殼是空心的),然後重新長出新甲殼(新皮),這個動作稱為脫皮。
▷脫皮過程
▷脫皮先兆
▷椰土隔離缸
▷脫皮週期
▷脫皮季節
▷注意事項
▷脫皮後變化
▷斷腳再生
▷沙面脫皮
▷脫皮失敗
脫皮過程
簡單來說,陸寄居蟹的脫皮過程是把身體迅速吸水膨脹,脫去舊甲殼,新甲殼層生長,然後硬化形成新甲殼。詳細來說大約分為以下四個階段。
① 脫皮前準備
陸寄居蟹要脫皮時,會先找個適當的環境躲藏起來,掘挖好洞穴安定下來(稱為「埋土」),然後就會靜待脫皮(稱為「閉關」/「蟄伏」)。這時身體內部會產生一些變化,舊甲殼(表面的甲殼)會撐起,與甲殼下表皮分離,不再貼附於身體上。 這時新甲殼便會在舊甲殼下形成。
② 脫掉舊甲殼
陸寄居蟹會把身體微微伸出螺殼外,露出了胸足與螯腳。再過一至兩天,便會把整個身體扒出螺殼外,露出了前甲和後甲,其後牠們血壓會驟增,由腹部開始裂開,跟著背部、身體、胸足、螯腳甚至眼睛及觸角也會從這個裂縫先後脫出。由於胸足和螯腳會因血液減少而變得皺縮柔軟,所以粗大的胸足和螯腳才可以從狹窄的關節中脫出來。最後身體脫出後,陸寄居蟹會縮回螺殼最內端等待新甲殼變硬(這時的身體暫時會比原本的尺寸較小),而一副完完整整的舊甲殼會留在螺殼口邊的位置。
脫下來的整副舊甲殼
③ 脫皮後準備
脫皮後牠們會利用周圍的水份將柔軟的新甲殼撐起來,未硬化的新甲殼相當柔軟,顏色呈肉色或淺粉紅色。此時牠們還未能活動自如,因為柔軟的肌肉並未能承受活動時所產生的壓力,牠們要暴露在空氣中,使甲殼中的化學鹽讓牠們的身體變硬。
④ 攝食舊甲殼及恢復
在未硬化這段時間,牠們會攝食脫下來的舊甲殼以補充足夠鈣質,幫助新甲殼變硬,通常小型個體約需7天,中型個體約需15天,大型個體約需30天,新甲殼才會完全變硬。當新甲殼完全硬化後,通常牠們休息夠了便會自行從躲藏的環境爬出來,恢活正常活動(稱為「出關」)。
脫皮先兆
為了準確處理將要脫皮的陸寄居蟹,大家要先了解脫皮前會出現甚麼先兆。陸寄居蟹在脫皮前,會出現以下先兆:
有些蟹友認為要牠們「深埋」,即是牠們埋土到很深的位置才隔離,不過為安全起見,有挖掘底材的行為或埋土時已經可以試試隔離出來觀察。
挖掘底材(椰土)
挖掘水盆附近的底材(珊瑚沙)
大家還可以參考蟹友C聖的觀察。
椰土隔離缸
脫皮對陸寄居蟹十分重要,脫皮失敗的下場往往是死亡,有說90%的陸寄居蟹死亡都是與脫皮有關。陸寄居蟹要脫皮成功,環境因素相當重要。如果環境設定得好,牠們脫皮的成功率便會較高。陸寄居蟹脫皮需要較高濕度、黑暗和穩定不被干擾的環境,一個最適當的脫皮環境是要讓陸寄居蟹挖掘洞穴躲藏起來脫皮。
為了脫皮的個體不會受到外來干擾,最安全的做法是使用「隔離脫皮法」。這個方法是把出現脫皮先兆的陸寄居蟹,從主缸隔離出來,放進另一個容器「隔離缸」,讓牠單獨脫皮(一缸一隻腳脫皮)。當大家發現有個體出現比較明顯的先兆,特別是個體開始不斷挖掘底材或走近水源,便要考慮到牠們將要脫皮。詳細操作如下:
主缸佈置提及主缸會有椰土區,如下圖。
如果椰土區,像以下右圖,椰土表面隆起,表示有被掘挖過或有個體已經「埋土」(以下左圖是椰土的原來佈置,表面平坦)。大家再配合每天點名,便會知道是不是有個體「埋土」,如果個體數目少了,就是已經「埋土」了。
隔離方法有2種:
① 直接把「埋土」的個體拿出來(抓出來)隔離,放到另一個「隔離缸」,牠們會再次挖掘適合的地方躲藏脫皮。
② 採用活動式「隔離缸」,看到有個體在主缸椰土區「埋土」約5-7天,等待比較穩定後,把主缸內椰土區的「隔離缸」拿走,放到安全的地方放置,然後再把新一個「隔離缸」放進主缸椰土區。
以上2個方法皆可,就看飼養者喜歡或飼養隻數。
一般來如,如上面資料提及,陸寄居蟹出現脱皮先兆,可以從主缸隔離出來。
我有遇過一些個體由出現脫皮先兆(例如最常看到的是開始挖掘底材),到真正安定下來脱皮需要很長時間,像以下2個情況。
① 開始挖掘底材,但只是不斷四處挖掘,沒有躲藏起來,沒有「埋土」「埋沙」,此動作持續重覆可達一個月以上。
② 開始挖掘底材,不時會埋土,或躲藏在底沙,但通常只是躲藏一晚,翌日返出來如常活動,此動作持續重覆可達一個月以上。
遇到這些個體,我的經驗是如果一開始挖掘底材便隔離,牠們到椰土隔離缸後,通常挖掘行為會停止,又不埋土。在隔離缸觀察3-5天,最終沒有埋土,回主缸。
處理方法是要耐心等待到牠們在主缸「埋土」「埋沙」,2-3天不出來,才隔離出來脱皮,通常過2天便會埋土。
一般個體,如果大家已有過往的脫皮記錄,是在差不多時期脫過皮,就幾可肯定是脫皮,尤其一年脱皮一次的大個體,脫皮週期頗準確的。但是隨著成長,個體脱皮週期改變,或遇上難以判斷的個體,請跟以上處理方法。
隔離缸可以用塑膠箱或收納箱,市面有很多不同大小尺寸的塑膠箱可供選擇。如何選擇隔離缸大小請往下看。
上文提及過陸寄居蟹脫皮要較高濕度的環境,所以底材需要帶點濕潤。在2009年之前大家一直是使用弄濕了的珊瑚沙(簡稱濕沙)作為隔離缸的底材,可是濕沙有以下缺點:
① 濕沙必需保持濕度,陸寄居蟹才能挖掘出洞穴,如果不夠濕度,會導致洞穴凝聚力不夠而崩塌,往往會造成新甲殼未硬化的個體,身體會變形,甚至有活埋的危險。所以要時常監察沙的濕度,如果變乾了,要作噴霧,如果噴霧過多容易在底部積水,又對個體脫皮不利。
② 只適合體型較小的個體,大型個體似乎比較難挖掘出洞穴,花很長時間也難以安定下來,最後會選擇在洞穴內脫皮或在沙面脫皮。
直到2009年,在陸寄居蟹討論區有蟹友提到使用椰土作為脫皮底材,連大型個體也順利挖掘洞穴脫皮,椰土本來一直用於爬蟲類,大家也沒有注視到椰土也以用於陸寄居蟹。
⇒ 連超大寄居蟹也會挖洞脫殼
⇒ 兩隻剛脫殼完的大型寄居蟹
再到2012年,另一位蟹友C聖在討論區分享主缸和隔離缸的佈置(看隔離缸用椰土的內容),而且反映用椰土脫皮效果十分好。
⇒ 大力推薦椰土當底材
⇒ 現在椰土隔離缸的照片
⇒ C聖隔離缸及主缸圖片分享
⇒ 我布置隔離缸的方式
椰土的好處:
① 椰土保濕好,可以維持一段長時間,凝聚力強,不易崩塌,可以造出一個黑暗的巢穴狀空間脫皮。
② 椰土挖掘洞穴比較容易,不論小型個體或大型個體,也很快找到適當的地方安定下來,免避個體找不到適當環境在沙面脫皮。
③ 預防脫皮後甲殼變得不明亮和光澤,詳細請看『正常脫皮』的重要性
在椰土中造出的巢穴狀空間
市面上售賣的椰土(賣爬蟲用品的店有售)一般是壓縮包裝(長方形、四方形,圖形也有)。大家請注意椰土和椰粒是不同的,請大家不要買錯,購買前請先問清楚店員。
買回來的椰土要泡水鬆開後才可使用,先把椰土放在塑膠箱內,慢慢加水(自來水也可),椰土吸水後會澎脹,然後可用筷子或手把椰土剝開,此時椰土仍然是一塊一塊的,所以我們要重覆多次這個動作,每次倒500ml的水(請因應椰土大小自行調整),當看到椰土已變成泥土狀,再用筷子攪拌,讓椰土整體都要濕潤,不要一些太乾,一些太濕。
香港HK一般有以下幾種:✔️ Komodo Tropical Terrain Compact Brick✔️ Reptizoo Coconut Fiber Substrate✔️ Reptile Daddy Cocopeat✔️ Exo Terra Plantation Soil✔️ Zoo Med Eco Earth Coconut Fiber Substrate
注意寫了「CHIPS」的不適合,因為産品是較大粒的椰粒。❌ Reptizoo Compressed Coco Chips❌ Reptile Daddy Coco Chips❌ Exo Terra Coco Husk
香港市面上的幾種椰土
台灣的易栽土也是椰土的一種,評價不錯
隔離缸的長度、闊度和高度要比個體最少大2-3倍,隔離缸高度要可以放到足夠深度(高度)的椰土,椰土深度(高度)要有10cm-15cm以上,或跟據個體大小(最少是個體的2-3倍)調整。
隔離缸要讓牠們有足夠空間挖掘和擺放以下用品。
文具店可買到的墨水盆,作為隔離缸的水盆
放椰土陸離缸的地方
濕潤的椰土保濕好,一般放置1-2個月也沒有問題。
① 有個體在隔離缸「閉關」中 → 如果看到椰土的表面變乾(顏色變淡),可以稍稍把表面噴濕來保濕(但不要直接倒水),不能翻土,以免打擾脫皮中的個體。
**不同地區濕度不同,以我香港為例,在隔離時已重新調整好椰土,所以一般放30天也OK,我不用理會,過30天後看到椰土表面變乾,顏色變淡才會噴噴表面保濕,但不會直接倒水。如果30天也沒有變乾,繼續不用理會,過一陣子再觀察。
② 沒有個體使用的隔離缸 → 除非發現椰土內滋生蟲子要全部棄掉,否則可以長期放置待用,不用更換(沒使用時,我自己會用保鮮紙把隔離缸包著)。要再使用時,需重新調整椰土濕度。
③ 主缸椰土區 → 如果看到椰土的表面乾了(顏色變淡),可以翻土重新調整濕度。
雖然椰土本來也有保暖功能,但如果氣溫太低想再進一步保暖,除了用熱毯,還可用Aluminum Bag(鋁箔袋)把隔離缸包著(Living PLAZA by AEON有售),主要是阻擋冷風直接吹向隔離缸。
脫皮週期
脫皮週期是指陸寄居蟹相隔多少時間脫皮一次,又可稱為脫皮間隔期。
脫皮週期的次數因不同個體或飼養環境而異,一般來說體型越細小的個體,脫皮次數比較頻繁,大型個體的脫皮次數則相對較少。
脫皮所需時間是指脫皮「閉關」或「蟄伏」的時候所花的天數。
陸寄居蟹體型大小和脱皮所需時間長短只供參考。
20年前?10年前?我們還以為陸寄居蟹體型越大,年齡越大,脱皮時間越長。
這個已經不是正比了,因為體型和年齡已經不是正比。所以我們認為小型和中型的個體,脫皮時間也有機會比更大的個體需要更長時間。
個體大小(尺寸大小)
超小型(波子大小以下)
小型(乒乓球大小)
中型-大型(雞蛋大小)
超大型(網球大小以上)
每年脫皮次數
3-4次
2-3次
1-2次
0-1次
脫皮所需時間
1-2星期
3-4星期
1個半月-2個月
2-3個月
個體大小,個人大致是看上圖藍圈整體大小
脫皮季節
脫皮季節是指陸寄居蟹通常在那個季節脫皮。有很多蟹友(特別是台灣友)有反映秋季是脫皮旺季,大家在冬天來臨前,要多加注意有沒有個體準備脫皮。
不過脫皮旺季資料只供參考,因為每個地區的氣候不同,也有機會影響脫皮的季節。
注意事項
① 做好脫皮記錄
大家可以在此下載脫皮記錄表,記錄每一隻個體的脫皮記錄(脫皮月份和所需時間),再配合觀察脫皮先兆,有助大家判斷陸寄居蟹是不是快要脫皮。
② 耐性
大家一定要耐心等待,陸寄居蟹埋土「閉關」後,切記不要手殘,不要干擾,不用太膽心牠們躲藏時間太長而挖開椰土來看。
陸寄居蟹在隔離缸埋土後,可以不放食物,如果看到水盆乾了,可不用加水。只是如果看到椰土的表面乾了(顏色變淡),可以稍稍把表面噴濕,其餘時間請不要干擾,耐心等待牠們自行「出關」。
尤其在冬天,乒乓球大小的躲藏時間也可超過60天,而網球大小以上的超大型個體,躲藏時間甚至會有超過100天的記錄。
③ 性格
每隻個體性格略有不同,有些陸寄居蟹的脫皮潛伏期很長,意思是即使在主缸出現脫皮先兆,在短時間內都沒有躲藏起來,只是持續不斷挖掘。有些個體則通常把牠隔離後,可能會「埋土」1-2天,又爬出來,重重覆覆。
另外有些個體則在冬季時,有時晚上會在主缸的椰土區「埋土」,早上爬回出來,可能是為了晚上保暖,而不是脫皮。
所以請大家要了解每隻個體性格,再加上脫皮記錄表,才能更加準確判斷是不是快要脫皮。
脫皮後變化
陸寄居蟹在脫皮後,會自行從躲藏的環境爬出來「出關」,確定牠們脫皮後,便可以放回主缸。脫皮後最明顯的變化是螯腳和胸足的爪重新長出來,變得很尖銳。體毛也會變得較長和濃密。
爪變得很尖銳
體毛變長和濃密
脫皮後的另一個變化是體色變化。有些個體在脫皮後體色會變得較淺色,有些則會變得較深色。體色變化主要和牠們在平日進食的食物有關,一般來說,吃含有胡蘿蔔素較多食物的個體,體色會漸漸變得鮮艷。但體色變化也有可能與氣溫、濕度和其他環境因素有關,所以陸寄居蟹在每次脫皮後牠們的體色也會有些微的變化。
在飼養下,橙紅陸寄居蟹這物種會有脫皮後體色變淡問題。
斷腳再生
陸寄居蟹的胸足和螯腳自割時幾乎不會流失血液。當看到陸寄居蟹欠缺了胸足或螯腳時,不用擔心,因為斷了的部分可以再生。
再生的速度會因受傷部位的大小而有所不同,如果只是指節那部分斷落,在下次脫皮後有機會完全長回來。如果是整隻胸足和螯腳斷落,再生的速度便會取決於外界溫度、食物、年齡、脫皮頻密度等等。首先長出來的會是突起的芽狀薄膜(肉芽),經數次脫皮後才會完全長回來。
例子①
閉關51天後斷了的胸足整隻完全長回來。
例子②
閉關33天後斷了的胸足整隻完全長回來。
沙面脫皮
陸寄居蟹如果找不到適當的地點躲藏脫皮,有機會出現沙面脫皮(下圖),這表示環境出現問題,滿足不到脫皮環境,所以沙面脫皮不是正常的脫皮。
如果發現沙面脫皮的個體,請盡快把牠隔離,以免被其他個體干擾。然後要重新檢視飼養環境問題,以免再次出現沙面脫皮。
請輕輕的把沙面脫皮的個體和脫下來的舊甲殼一起移到隔離缸(臨時佈置看下圖),沙面脫皮用的隔離缸可用珊瑚沙,不用太深,但要維持高濕度,把牠放在穴洞內,另找一塊紙皮,把它摺成L狀,翻轉放在洞穴口的位置。紙皮其中一個好處是可以遮擋著外來光線,使洞穴內完全黑暗。紙皮可以吸收水份,噴霧時可把水噴在紙皮上,以維持洞穴內的高濕度。最後可以用毛巾蓋者隔離缸,再確保環境完全黑暗,然後讓牠安心在洞穴內恢復。等牠自行走出洞穴時,才可把吃剩的舊甲殼拿走,和放回主缸。
① 來不及被隔離的個體,會有機會被其他個體攻擊,後果可大可小,輕的會被弄斷胸足、螯腳,嚴重的會被侵略致死亡或直接被吃掉。
② 在沒有遮蔽,光線干擾的環境下,牠們會產生一定壓力,這個情況很可能會使牠們不會把脫下來的舊甲殼完全吃掉,影響牠們新甲殼的發展,新甲殼變得乾乾的,沒有光澤,嚴重的會影響以後的健康。也有蟹友提出沙面脫皮後的個體,體型變的比原本還縮小,詳細看以下文章:
⇒ 不能把脫下的舊甲殼完全吃掉, 後果可能……
⇒ 沙面脫皮可以影響深遠
⇒ 『正常脫皮』的重要性
下面是沙面脫皮後,甲殼變得沒有光澤
脫皮失敗
在生理上,即使飼養下沒有適當的脫皮環境,牠們要成長仍然是會脫皮。在這裏分享我在小學時的經驗,當時還未懂得飼養陸寄居蟹。在寵物店購買了一隻約乒乓球大小的西伯利斯陸寄居蟹,當時寵物店的人只叫我用淺水來飼養,回家後在飼養缸注了些淺水,用一塊格仔板當陸地來飼養。每天只給牠吃蘋果,因為寵物店的人說只給牠們蘋果便可。我還記得當時寵物店裏的飼養缸佈置是在底部鋪上綿花,加上一個水盆,這麼簡單。飼養了幾個月後,一天發現牠脫皮了,整副舊甲殼原原本本地脫下來,這時我第一時間是把舊甲殼拿出來收藏,並沒有把舊甲殼給牠。結果牠在脫皮後幾日便離殼了,之後很快便離開了。這說明即使環境不好,當牠們生理上要成長時,還是會脫皮的,問題是脫皮後牠們能否繼續生存。
如果出現上述的沙面脫皮,處理正確,還有機會可以救回來。但是有些個體會在沒有找到適當的脫皮環境下,會出現離殼情況,通常離殼了便很難救活。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