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島之旅終於完結了,以下是一些個人在遊覽過後的感想:
遊客服務中心的料資,都是叫遊客減低開車速度,甚至多走路少騎車,而路上的路牌大概也是叫大家減低車速。其實 個人覺得這些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,可能只想告訴大家:「政府已經有做一些補救設施來幫助綠島 的生物」,但去過綠島的人都會知道大家開機車的速度有多快,40分鐘便可來一個環島遊,而且遊客的心態總會是「要趕著去每一處景點玩耍」,怎會理會那些叫大家開慢點的宣傳和理會路上的小動物。
其實個人覺得問題是:
① 究竟機車或車子要開得多慢才不會輾死牠們? 像人行那麼慢? 沒有可能吧。機車、私家車、旅遊巴士,這三種交通工具基本上必定會輾死牠們, 至於踏單車,即使不會把背螺殼的陸寄居蟹輾死,但對青蛙或蜥蝪這些動物也會造成威脅。
② 叫大家開車時望著地面,注意小動物? 真想知道有多少人會這樣做。
③ 叫大家多走路,少騎車? 綠島是一個讓遊人旅遊的地方,難道不讓遊客使用機車,叫他們走路來個環島遊,行多少天才能完成? 你是遊客,你會以腳代車嗎?
④ 不知大家知不知道晚上才是陸蟹和陸寄居蟹的活動時間? 如果遇著6月至8月這繁殖季節,在晚上牠們為了到海邊放卵,要橫過馬路的機會變得更頻繁。不過在綠島晚上仍然會有不少活動 ,例如夜遊綠島、觀星、夜巡潮間帶、夜探梅花鹿、浸溫泉等等,這些活動也得使用機車吧,以我自己觀察,機車在晚上的速度並沒有減下來。
⑤ 看看整個綠島的地理環境, 幾乎整個島都被馬路環繞著,從樹林到海邊,馬路是陸寄居蟹必經之路,除了馬路,牠們沒路可走。
政府為了經濟效益,開發綠島,實無可厚非,不過卻沒有考慮到遊 客的流量會對綠島的生態造成破壞。雖然綠島 有豎立路牌,也有宣傳單張,但我想這也只是為了安撫保育人士,實際上根本完全起不了作用。 如果你親身到過綠島,便會明白。
其實唯一折衝的方法便是在通往海邊的馬路底下興建一些生態走廊,像日本所謂的「蟹道」,這可能是最理想的方法。 最近政府終於委託陳章波博士規劃綠島的生態走廊,作實驗性的測試。
但要在整個島上實施可不是易事,資金當然是問題,其次在馬路下興建生態走廊到底需不需要進行封路? 這樣會否對居民和遊客帶來不便? 說到底,政府會不會為這些小動物大灑金錢而影響綠島的旅遊業,承受直接帶來的經濟損失?